
路文江,男,漢族,1954年10月出生,河南林州市人,教授,博導,中共黨員。大學時期就讀于甘肅工業大學(現蘭州理工大學),畢業后留校并于1986年到日本大阪大學研修,相繼擔任蘭州理工大學表面技術研究所所長、焊接研究所副所長、教務處處長、審計處處長、評建辦常務副主任、校長助理兼材料學院院長等職。主要研究方向為表面改性技術與涂層材料、金屬焊接性、快速凝固技術釬料制備等。先后發表論文120余篇,主編專著及教材2部,參編2部。由他主持的“人工智能與遺傳算法輔助熱噴涂材料設計”、“非晶態薄帶成型裝置及釬料研制”等16項科研成果通過省部級鑒定,分別獲甘肅省及機械部科技進步二、三等獎5項,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,甘肅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、二等獎3項。入職40年,路文江扎根工大,潛心科教,立德樹人,碩果累累。
用工程問題提升實踐能力
作為一名教師,路文江在教學上始終以教師職業道德標準嚴格自律,以教好書、育好人為天職,把精力都用在了教育教學和學生身上。上課過程中,他注重將工程中的實際問題帶入課堂,與學生展開討論,對比學生與自己解決方案的異同,從而提升了學生的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。例如,在幫助當時的蘭煉集團解決反應釜開裂問題、劉家峽水電站機組下環開裂等問題時,他將問題及現場解決方案引入課堂,與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,幫助學生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。在講授有色金屬的連接、異種材料的連接等問題時,其科研成果直接與學生課堂對接。
路教授回憶到,曾經有學生返校時跟他說:“路老師,大學四年,我最難忘的就是您講的金屬焊接性的課程。”路教授認為,這是學生對自己教師生涯的極大肯定,是一件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。
路文江的又一力作是于1994年首次開出的課程——表面工程學(當時名為“表面改性技術”),這門課是他所在課題組科研成果的結晶。作為蘭州理工大學表面工程學的創始人之一,路教授始終堅持“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帶給學生”的理念,堅守崗位,認真負責,用自己的一片丹心換取了學生們的好評。
學分制試水高等教育改革
不論從事教育教學工作還是行政管理工作,路文江從來都沒有豪言壯語,而是腳踏實地,敢想敢做,他既是工大歷史變遷的見證人,也是學校一步步發展壯大的推動者之一。
學分制是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必然選擇,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、培養高素質工程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。路文江正是工大學分制改革的一線指揮員,他和教務處一班人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,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,于1998年正式啟動了學分制改革方案。該方案以學生選課為中心,以學生選教為突破口,取消補考,實行重修重考制度,并且實行3到6年的彈性學制。學分制改革的突破口首先選的是量大面廣的公共基礎課,如數學、力學、物理等課程。
雖然現在師生習以為常,但是當時在工大校園里還是引起了轟動。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心儀的老師,教師的教學才能得到充分展示。這不僅僅是學年制向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的轉變,更重要的是調動了老師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,老師工作態度更加端正,教學水平不斷提高,學生成為最大的受益者。改革體現了以人才培養為中心、遵循學生成長的規律,回歸到了教育的本質。學校被譽為甘肅推進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改革的“第一校”。
打好本科教學水平評估這場硬仗
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是改革開放以來,國家對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一次大考。時任教務處長的路文江責無旁貸,挑此大梁。蘭州大學、西北師范大學、蘭州鐵道學院(現蘭州交通大學)評估期間,他多次帶隊去現場跟蹤觀摩,總結梳理,對照檢查,深思熟慮。這為之后工大完美地完成教學評估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路文江與同事們梳理出評估工作的具體內容和短板弱項,搞清楚了工大的不足與硬傷,形成了“軟件硬抓,硬件快抓,力爭優秀,全面提高”的評建工作思路,制定了符合學校實際、滿足評估指標要求的整改方案,并迅速著手實施。此方案之后被好幾個學校當做“作戰圖”紛紛效仿。
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,學校從國內各高校請來評估專家,組織了大小五次診斷性評估、咨詢性評估及預評估,不斷找問題、找不足,找突破口,反復整改。“紅柳精神”也正是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,被凝練為工大人的一種信念與品格。
評估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阻礙也是不言而喻的。在路教授看來,評建辦公室是“總參謀部”,也是協調溝通和檢查落實的關鍵機構。因此,評建辦公室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統一思想,要讓人人都有爭優秀的目標,各小組、各部門、各院系都有把自己的工作做成精品的意識。其次,評建辦公室還要解決好各條塊之間的接口問題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,事后得知,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專家委員會在無記名投票中給出的“優秀”評價高達96%。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是關系學校發展的大事,路文江緊緊抓住了這個契機,統籌安排,親力親為,齊心協力,共挑重擔,以飽滿的熱情、昂揚的斗志、扎實的工作完美地完成了評估工作,使學校的本科教學在規范管理方面上了一個新臺階,更好地確立了本科教學的中心地位。
師德為魂不負韶華
成功要歸功于個人努力,更是離不開前輩的培養和學校的支持。路教授常說:“沒有老師的教育,我掌握不了好的學習方法;沒有領導的支持,我做不到心中所想;沒有朋友與同事的幫助和配合,我成不了大事。我要向我的老師們、領導們、同事們表示真摯的謝意!”
路教授認為,工大老師對他的培養體現在點點滴滴,這其中既包括治學,也包括做人。他也對青年教師寄予厚望,他希望青年教師懷揣夢想、心系學生,以教書育人為根本,以教學科研為己任,加強師德修養,塑造人格魅力。青年教師在學術上要做到腳踏實地,戒浮戒躁;要重視實踐導向問題,向實踐學習,向企業學習。教學中要大膽走出去,在不同的環境中不斷學習、不斷進步、不斷成長。
有一種偉大來自平凡,有一種崇敬源于始終如一。路文江在工大從教40年,勤勤懇懇、兢兢業業、不改初心、不負韶華。他用赤子情懷追逐人生理想,以愛崗敬業凸顯自我價值,他的命運、青春、抱負早已與工大融為一體。母校百年華誕之際,路文江殷切希望工大能夠培養出更多國家緊缺型工程技術人才,永遠保持青春與活力,向著高水平大學的奮斗目標堅定前行。